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學科課堂教學評價
新課程改革為學科教學確立了全新的理念,在課程目標上要求突出體現其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在學習的內容上強調學習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內容;在學習的方式上要求將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同時要求充分考慮和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與此相配套,改革課堂教學評價方式也勢在必行。
一、評價的出發點——促進學生發展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根據特定的教學目標,圍繞一定的教學內容所進行的一系列有效的教 學活動。課堂教學評價是對課堂教學行為和現象進行的價值判斷,它是以當代教育理念為指導,以課堂教學行為為依據,運用可操作的科學手段,由評價主體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對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及其發展變化進行的價值判斷。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評價的價值取向,它決定著評價標準的確定、評價對象和內容的選擇以及評價方式的認定。
傳統的教學觀認為知識是客觀的,強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完全地再現知識,學生學習水平的高低是由其對知識的再現程度來反映的,其手段就是用分數來量化。教學標準只重視學生對知識的再現度,形式化地要求教師安排教學內容,以致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提問而提問,為了互動而互動,只考慮為學生提供什么樣的知識,而不考慮學生的需要; 學生則只關注考試分數,完全為了“應試”。
新課程標準更加關注科學主義的價值觀和人文主義價值觀的融合,突出學生的全面發展 。
因此,現代學科課堂教學要重視“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教學活動要更多地考慮學生,讓學科與生活、與社會密切聯系,注重讓學生在豐富多采的教學活動中主動、活潑地發展。對學科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應該基于現代學科課堂教學是否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是否反映了新課程設計的理念和要求。具體表現在:
第一,在教學目標上,要從以注重知識教學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本,真正體現對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有機整合,既要考慮學生目前發展的需要 ,又要考慮學生將來發展的需要。
第二,在教學內容上,要使學科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際需要,要根據學生的需要來建構知識,把培養學生學科學習的情感、態度和科學的價值觀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尤其要重視學科思想方法和學科基本活動經驗的教學。
第三,在學習方式上,要考慮學生是否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是否實現由“教學方式”向“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否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合作學習等現代教學模式的思想,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達到“自主、體驗、個性發展”的目標,讓教與學的形式“生動、多樣、有趣”。
第四,學生是現代學科課堂教學的核心成員,他們應該是主動參與者?,F代課堂強調理解和尊重學生,平等地為每個學生提供表現、創造和成功的機會。
第五,教師應具備現代教育理念和較高的專業素質,要能滿足學生的多種需要。在角色扮演上,教師是組織者、協同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
第六,學校和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和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二、評價的著眼點——側重兩個維度
過去,學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主要是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評價,如對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目 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及教師素質等方面進行評價,很少關心學生的學習行為。它偏重對教師“如何教”進行評價,忽視了對學生“如何學”進行評價。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實現發展目標的過程。因此,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教師的教,另一個是學生的學。
1.對教師的評價
對教師的評價,目的在于考察教師是否有基本的學科素養,是否有基本的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具體教學過程中開展的教學活動是否利于學生的學,是否為學生創設了有利于學習的環境及是否能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等。對教師進行評價,可以促使教師不斷提高,有利于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更好地促進學生學,它是評價的手段。對教師的評價也包括教師的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他人評價可以是同事的評價,也可以是學生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可以采用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而且可以設計比較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
2.對學生的評價
對學生進行評價,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是為了更好地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和水平。對學生的評價也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他人評價可以是同伴的,也可以是教師的。既可以采用定性評價,也可以采用定量評價。在實際中,究竟采用哪種方式比較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比如,對“終端產品”可以側重于定量評價,對“過程產品”可以側重于定性評價。評價組織實施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也可在課后進行;可以在全班同學中進行,也可以在小組內進行。
三、評價的著力點——關注師生狀態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評價重在關注師生在課堂教學中面對各種教學內容及參與各類教學活動時的狀態。
1.學生的學習狀態
對學生的評價是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方式進行的評價,具體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
(1)參與狀態:一是觀察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習;二是看有的學生是否還參與教,把教與學的角色集于一身。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是談不上開發學生潛能的。
(2)交往狀態:一看課堂上是否有多邊、豐富、多樣的信息聯系與信息反饋;二看課堂上的人際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圍。在人為的不適當地強化學業競爭的學?;虬嗉壚?,會滋生自私、冷漠與厭學,把學生變得不想 合作也不愿合作,而學習無助感的加深又使學業的失敗現象雪上加霜。
(3)思維狀態:一看學生是否敢于提出問題、發表見解;二看這種問題與見解是否有挑戰性與獨創性。學生的主動創造是學科課堂教學中最令人激動的一道風景,而創造這樣的景觀絕非教師一日之功。
(4)情緒狀態:一看學生是否有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二看學生能否自我控制與調節學習情緒。有時課堂會突然爆出笑聲然后又戛然而止,會從激烈的爭論轉入專注的聆聽,這就是一種自發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緒狀態。
(5)生成狀態:一看學生是否都各盡所能,感到踏實和滿足;二看學生是否對后繼的學習更有信心,感到輕松。
2.教師的教學狀態
對教師的評價是基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處理和對學生發展過程的指導與組織活動進行的評價,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1)關注教師對章節學科知識的理解是否深透,能否抓住重點、難點及各章節的知識之間的聯系,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否適合教學內容的需要。
(2)關注教師是單純地教教材,還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材為主線,科學地、有機地整合各類教學資源,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3)關注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學生。
(4)關注教師在課堂上的注意中心,看教師能否從自己的思想或教學預設中轉移到全班學生的思想或生成的目標上來。
四、評價的歸宿點——改進課堂教學
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主要是以獎懲為目的的終結性評價,它通過發揮教育評價的鑒定功能,依據評價的結果把中小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及教學質量評出優劣、分出等級,甚至排出名次,并把評價結果與教師的經濟收入、晉級、嘉獎、聘任等掛起鉤來,是一種高危害、高風險的評價。這種評價的弊端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
1)導致教師過分注重一節課的質量而不注重自身教學水平和平時教學質量的提高;
2)導致教師用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準備一節課,個別教師甚至在同一個班級數次講授與評價課相同的教學內容,助長了弄虛作假及浮夸之風;
3)這種評價給教師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
4)這種評價不利于調動大多數教師的積極性。
新課程標準倡導對中小學課堂教學的評價應以幫助教師改進課堂教學為主。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評價,被評教師可以充分把握自己的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策略,強化正確的、有利于教育目標實現的教育行為,改正不良的、不利于教育目標實現的教育行為,從而使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不斷得到優化與提高。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對評價目標及評價指標的掌握與理解,可以使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更加科學,使自己的教學行為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從而達到改進與提高教學行為的目的。再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評價, 激勵教師不斷進步。課堂教學評價通過肯定成績或進步,指出缺點與不足,可激發教師產生正確的工作動機和積極的態度,從而使課堂教學活動更加充滿生命力。教師同樣需要激勵性評價。
綜上所述,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學科課堂教學評價,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出發點,以既評教又評學為著眼點,以關注師生課堂狀態為著力點,以改進課堂教學為歸宿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評價的人文化、民主化和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