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上課)
教學目標的設定與落實是有效教學的基石,也是課堂上引領講授、提問、布置作業等教學行為的方向。課堂教學中的“目標-落實達成度”就成了評價一堂課優劣的主要標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課堂教學中制約學生學業成績提升有三個要素:①學習目標的清晰呈現;②強有力的教學監控;③及時而準確的反饋。
基于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就是把教學目標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架構”,將課堂放在整體目標統領的意義框架內加以探討。
一、教學目標落實的涵義
在“課”的層面上,教學目標落實是指將預設的、合理的、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 實際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引作用。具體來說,教師要依據并運用教學目標去規范自己的整個教學過程,依據教學目標引導、監控和評價教學效果。當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后,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學習結果方面與學習之前相比,取得了進步,達到了預設的合理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落實的判定標準 (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標準)
(一)預設目標的合理性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核心,預設目標的合理性是課堂目標落實的前提條件。如果一堂課的目標設計不合理,那么即使教師落實目標的手段再好,也是射偏了靶子,會將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引入歧途。合理的教學目標主要表現為:
第一,目標設計基于課程標準。教師要研讀課程標準,通過尋找課程標準中與之相關的內容標準,運用標準分解技術,弄清在將要學習的內容和相應的學習行為等方面提出了哪些具體要求。
第二,目標設計符合學科本質和學習邏輯。教師要查看教參中有關本學期計劃、本單元的重點目標,認真分析教材內容,根據整個學科內容的序列,確定關鍵學習內容。
第三,目標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基礎(最近發展區)。 通過學業測試、作業中相關基礎分析等,教師要搜集各方面信息,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判斷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起點,尋找適合學生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第四,目標設計中數量要適中。教學目標的數量和學習內容的數量、復雜性、年級水平有很大關系。一般來講,一堂課的目標不能超過 4 個,不能少于 1 個。如果超過 4 個,就意味著這堂課重心游移,無法讓學生深入學習。
第五,目標的表述要規范。正確的教學目標需要用清晰的形式表達,運用目標陳述方法(行為對象、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表現程度),有助于課堂方向的確定和學生學習結果的明確。
(二)師生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國內外教育研究者證明,課堂教學有“精確的目標”,與含糊的目標與無目標相比,促進了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由此可見,明確的目標有助于引起學生的注意。
實驗還證明,教學目標呈現方式的差異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其中以書面發放呈現的效率明顯高于屏幕展示呈現,展示呈現又明顯高于不呈現,等等。
經驗表明,課堂上如果教師不告訴學生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那么學生就不會明確本節課的學習方向,沒有較好的學習預期,只能揣測教師的教學,盲目、被動地跟著教師走,就不能較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由此,師生都明確教學目標是進行“教學目標落實”的又一重要評判標準。
1.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首先揭示教學目標。在教學開始的 0-5 分鐘,教師可通過投影、小黑板或其他書面形式(如學案),讓學生通過看、讀、記、理解等方式揭示教學目標,并在全班進行討論,這樣有助于讓學生在上課開始就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從整體上了解、掌握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引導學生關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信息,對學習內容產生預期,以便盡快進入學習情境中,同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在以后的各教學環節中主動地圍繞目標展開學習。
2.主要教學環節要致力于使全體學生達標
主要教學環節的目標、任務以及要求一定要明確。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地告訴學生每個主要教學環節的學習目標,盡量做到明確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時間、學習要求以及學習的結果。
要及時進行達標檢測。 教師要同步進行達標檢測與反饋活動以調控教學,達標檢測應根據內容的不同,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既可以是口頭訓練,也可以是書面表達。達標檢測要做到及時分析與矯正,從而實現教學任務當堂完成,目標達成當堂驗證,為確定下一環節的教學目標、調整作業設計和進行個別輔導提供依據。
3.課堂小結要緊扣教學目標
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要緊扣教學目標進行課堂小結,從整體上概括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對學生達標情況進行簡要評價。
(三) “目標—教學”環節的雙向一致性
在日常教學中,教學目標常常會變成“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的事情。由于缺乏目標的導引,課堂往往變成“腳踩西瓜皮”,跟著感覺走。
“目標—教學”環節的雙向一致性,就是考查在課堂教學中目標是否落實在教學中,檢驗課堂的各個環節是否在為目標服務,目標所期望的學生轉變是否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得以體現。所謂“目標—教學”環節的雙向一致性,要求目標和教學環節要一一對應。也就是說,每一個目標都應該能找到相應的教學環節,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能對應相應的目標。重要的目標應該有較多的教學環節、較長的教學時間,次要目標的教學環節、教學時間相對要少一些。因此,教學目標應聚焦于教學環節,教師要同時思考教學目標與教學目標的展開,設計好每一教學環節的核心目標。
(四)學生學習的進步度 (達成度)
學生學習進步度即指學生在課堂學習前后是否有所進步。進步度 = 后測 – 前測。40 分鐘前的“我”通過課堂學習變成 40分鐘之后的“我”。如果 40分鐘前的學生用“S”來表示,40分鐘之后的學生可以用“S’”來表示,S 變成 S’的過程就是進步度發生的過程。如果進步度為正,表明學生在課堂中學到了新知,產生了增值。如果進步度為零甚至為負,表明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了問題,學生沒有理解新知或習得新技能。前后檢測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測試題、訪談、問卷、觀察等。
三、教學目標落實的課堂操作模式
模式是現代科學方法的一種,是研究的一種角度、思路和方法。通過教學模式分析教學問題,可以抽出教學本質問題、簡化教學問題,以便于更好地解決教學問題。目標落實課堂教學操作模式的研究,在于探索以學習目標為導向的一種教學框架和流程。
所謂目標,即預期學生將要達到的學習結果。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涅把人類的學習結果劃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以及態度五種類型,同時他強調不同的學習類型具有不同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條件,提出了與各學習內部過程相對的外部條件。教學事件與學習過程的關系見表——教學事件與學習過程的關系。
在現階段,我們依據加涅提出的學習過程與教學條件相對應的原理,結合實際情況,初步提出目標落實的課堂教學操作模式。
落實教學目標的課堂操作模式由五個步驟組成:
1,基于課程標準設定明確、具體、合理的教學目標;
2,依據教學目標制定評價標準,即用于判斷學生達標的準則是什么;
3,規劃教學活動以幫助所有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4,評估學生,即利用學生表現證據確定上述目標的實現程度;
5,評價并修正整個過程,即是否需要補充教學、補充什么。
上述教學目標落實課堂五步操作模式中,第3步教學活動的設計是課堂的核心主題,具體體現為 8個教學流程(教學環節):引起注意—明確目標—激活知識—提供材料—指向引導—行為參與—反饋強化—鞏固運用。
這 8個流程是基于認知理論的信息加工原理而建構,它既可以體現為一整節課堂教學流程,也可以體現為一個教學環節流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而具體操作。
“學有定律,教有定則”,目標的落實與達成是每一個有效課堂的根基,以目標落實作為研究課堂教學的“核心架構”,是改進課堂教學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