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
目前國家教育發展的趨勢,是回歸中華傳統文化,回歸教育本真,回歸人本;課程改革的趨向,是走向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
實現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首先要有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教案)。
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應有“課題”、“相關標準陳述”、“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評價標準”、“教學活動方案”等七個主要部分組成。
一、課題
理科的課程標準中的內容與教材中的題目基本一致,可將每一自然節合理的劃分為幾個課時,撰寫課時教案。
文科需要注意。以語文為例,傳統的教案通常以要學習的課文為課題,這是基于單篇課文教學的必然?;谡n程標準的教案應該進行新探索,如可用“兩組圖片的活動體驗”來替代原有文章的題目,以便清晰明確地陳述課時學習的目標,讓課題成為透視教學設計的“窗戶”。
二、課程標準陳述
思考:關于這一課時的教學內容,課程標準中的關鍵詞(相關表述)是什么?
教育標準大致分為三類:內容標準(學生應該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表現標準(學生的功課必須完成得怎么樣)、任務(作業—設計)標準(什么是有價值、嚴謹的作業,學生應該能完成哪些任務)。作為課時教案,這一環節要做的就是分解課程標準中的相關內容使之更加具體、清晰。
理科教材的編寫順序與課程標準有區別,但是變化不大,即使有變化的,對應關系也是明顯的,因此對課程標準中相關部分的陳述比較容易。
文科比較困難,例如,《語文課程標準》沒有清晰具體的內容標準和表現標準,同制訂模塊課程綱要、專題計劃一樣,語文教師可以對照《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和“實施建議”,選擇與學段對應的內容標準、專題文選和呈現方式(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編者意圖相關的條文盡可能明確地陳述。當然,如果你有比較理想的模塊課程綱要、專題計劃,對課時相關的內容標準和表現標準具體陳述,就比較容易了。
備課,先從讀課程標準開始。課程標準是教學的“圭臬”、是源頭、是方向,也是方法。讀課程標準,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樣,事半功倍。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說,他把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抄下來,貼在教案本的首頁,經???!
(一)分解課程標準及其意義
分解課程標準就是將上位的整體的課程標準分成下位的各個部分,或將抽象的課程標準通過分析、剖析,使之變得更為具體,以便分階段逐步落實并達成。
由于課程標準是國家期望未來的公民所具有的基本素養在基礎教育課程領域的具體化,也是黨的教育方針在相應課程中的具體體現。作為教師,理解并落實國家課程標準是我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分解課程標準是理解并落實課程標準的一項專業活動,只有參與分解的過程,老師才能完整理解課程標準;只有實現合理的分解,老師才能貫徹落實課程標準。此外,教師只有從事課程標準分解的專業活動,才能形成學科的“大觀念”,才能從“基于教材的教學”走向“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才能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
(二)分解課程標準的策略——替代、拆解與組合
1.替代策略
它是利用一對一的對應關系,直接將課程標準作為學習目標,或者以某主題替換原有課程標準中的關鍵名詞,形成新的學習目標。如體育課程標準中的“正確應對運動中遇到的粗暴行為和危險”,我們可以用“足球比賽”替換“運動”,即可形成足球單元的一條學習目標。
2.拆解策略
它利用一對多的對應關系,將課程標準拆解成幾個互有聯系的細項指標,以此形成具體的學習目標。如初中物理課程標準中的“能用實例說明機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轉化”,我們可以將“說明”拆解為“用言語說明”、“用圖表說明”、“用實驗演示說明”等,將“其他形式的能”拆解為“電能”、“熱能”、“光能”、“化學能”等,即可形成“機械能”教學單元中多條具體的學習目標。
3.組合策略
它是利用多對一的對應關系,合并多條課程標準,或選取多條課程標準中具有關聯性的某一目標元素,形成一條新的學習目標。如體育課程標準中的“認識和理解體育鍛煉對身體形態發展的影響”、“認識和理解體育鍛煉對身體機能發展的影響”兩條標準,我們可以通過組合,從而形成“理解體育鍛煉對體質健康的意義”這一新的學習目標。
由此看來,“分解”主要涉及拆解與組合兩種策略,其實質就是由“抽象”到“具體”,由“模糊”到“清晰”的過程。
(三)分解課程標準需要經歷的四個步驟
⑴尋找關鍵詞,即從內容標準中找到重要的名詞(應知)與動詞(應會),如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的“說明細胞的分化”中的“分化”與“說明”;
⑵剖析或拓展上述關鍵詞,即進一步澄清“說明”涉及哪些相關行為,以及“分化”的概念關系;
⑶根據學生的經驗和自己的專業理解,在前述的動詞與名詞之間建立重要的配對關系;
⑷在分解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目標敘寫規范,寫出清晰的學習目標。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涵義
現代教材分析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教學環境分析、課程目標的設置、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分析,對教學環境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教學環境分析是指學校內外部的環境分析。其中,學校內部環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學生、師資、辦學條件等的分析;學校外部環境分析主要包括有關社會、知識與信息、科技發展等的分析。教學是針對本校、本年級、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的,每所學校所處的環境各有不同。進行教材分析時,不能單純從教材出發,首先進行學校內外部環境的分析,學校內外環境的分析越客觀、越準確,對我們的教材分析就越有幫助。這樣,不僅對教學背景有了準確的把握,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為整合教材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分析,對課程目標的設置、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的出發點與過去不同,過去強調的是學科體系構建,從學科體系的邏輯程序分析教材?,F在是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和歸宿,強調以學生經驗為出發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幫助學生有效有意義地建構。
(二) 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
首先弄清《課程標準》精神。各科的課程標準是國家根據培養目標制定的指導性文件,是編寫教科書和進行教學的基本依據,是檢查教學質量的主要標尺。它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目的、要求,確定了教學實施的原則、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指導及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實踐教學的方式、課內與課外如何配合等,它對教學工作有直接指導意義。
然后研究課本。課本,課本,一課之本。實踐證明:大凡成功的教學都與教師深刻理解和恰當處理教材有關。為此教師在課時備課時,必須要認真鉆研教材。
⑴分析全冊教材總體要求及基本內容——弄清教材體系。
①教師要站在課程綱要與學科課程標準的高度,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只有充分領會了教材的總體要求和內容結構,才能為制定科學的學期教學計劃、把握各單元、各單課的教學奠定基礎。
②教師要通過研讀教材,明確本學科教學任務,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及編寫意圖,透徹理解教材的精神實質、內在聯系、縱向關系及廣度深度。最終明確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⑵分析單元教材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弄清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在全冊教材總體要求下的編排、結構思路。在任何一本教材里,都有一些同類知識中分量大,重要的或主要的內容,這就構成了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有一些學生難懂、費解和不易掌握的內容,這就構成課堂教學的難點,教師備課時就要找出這些重點和難點。
教學難點與教學重點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重點是知識的關節點,在知識結構中起著紐帶作用。它具有基礎性、規律性、全局性,因而占教材知識總量的比例較大。教學難點多數處在教學重點之中,少數處于教學重點之外,它們占教材知識總量比例較少。教學重點容易被確定,而教學難點不易被發現。教師在教學中不應把重點與難點混淆起來。教學難點具有有限性、差異性、局部性的特點。
⑶分析單課教材的具體目標及內容結構
具體分析單課教材具體目標、重難點及內容結構,是分析教材的第三步,也是整個教材分析的主體部分。一般來講,有以下三個環節:
①分析單課教材在整個學科和整冊教材中的地位,分析單課內容在單元教材中的前后聯系。
②分析單課教材的具體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③分析單課教材在教學目標下的內容結構。
⑷分析對單課教材的處理及教學設想——弄清教材特點。
教師在研讀教材時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注意分析教材的特點。如小學數學有的內容偏重于數量關系的分析;有的內容偏重于演算;有的內容則偏重于聯系實際等等。從中學語文來看,對記敘文的分析,要從人物事件入手,挖掘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散文則要抓住境和意的血緣文脈,洞察作者心頭的感情;而議論文則要抓住事與理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找出作者的論點及其論證方法。由于教材的特點不同,選擇的教法就不同。教材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活動的組織和教法的選擇。教師在研讀教材中找到教材的特點則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去選擇恰當的方法。
⑸弄清教材疑點。所謂疑點,就是課堂上學生混淆不清,容易誤解且產生疑惑的地方。教師在備課中,要充分考慮學生可能在教材中哪些問題上質疑,以便給以釋疑解惑。
四、學情分析
(一)學情分析的主要目標:
①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最近發展區)和學科思維特點;
②本節內容在教與學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障礙、問題和原因;
③預測可以順利完成哪些內容學習探究,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④提出達標教學所需要具備的學習條件,給出本節教學難點以及突破難點的建議。
(二)怎樣進行學情分析
在教學設計中,學生是核心。學生學習新知識前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所持的態度與了解程度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對教學對象進行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基礎。我們應分析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所具有的一般特征,確定學生的初始狀態,注意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了解學生的準備狀況。準確的了解學生是教師備好課的又一個重要條件。
⑴了解班級基本情況。教學班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教師應該對班級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了解班級的學生構成、特點、風氣、智能結構、學習情況、學習興趣,以及多數學生對自己教學所持的態度,班級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見,班級中各正式閉體和非正式團體的構成等。
⑵了解學生個體自然情況。一個班級是由每一個學生個體組成的。教師要對全班學生做到了解,還應去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體自然情況。個體自然情況包括:學生姓名、年齡、視力、聽力、身體狀況,同學和老師關系,家庭教育環境等。
⑶了解學生學習基礎。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包括班級的整體的學習基礎,學生個人的學習基礎。優中差生的比例等。而在講授新課前,教師又要了解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情況:①了解學生是否具備學習新知識的準備知識;②新課可能產生的困難和障礙;③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⑷了解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意見。教學的科學與藝術,既體現在教學內容上,又體現在教學方法上。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必須要經常了解學生對自己教學方式方法的意見。要了解學生對哪些方法適應,哪些方法不適應,喜歡什么樣的方法,不喜歡什么樣的方法等。
⑸了解學生個性品質差異。個性品質包括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等智力因素,還包括學生的動機、興趣、能力、氣質、性格、自信等非智力因素?!叭诵牟煌?,各如其面”,學生是有很大個性差異的:教師要從通過各種渠道各種力式來了解學生興趣愛好、氣質類型、性格特點、智力差異,從而為因材施教提供依據。
⑹了解學生的變化與進步。要全面準確地了解學生,教師不僅要從靜態上了解學生,還要從動態上了解學生;即及時了解學生的變化和進步。例如學習情緒、學習積極性的變化,組織紀律、興趣愛好的變化,作業情況、課堂表現等:還了解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表揚產生的變化,同學之間鬧糾紛吵架后的變化,在家里受到叱責或打罵后的情緒變化,考試成績下降后的情緒變化等,針對這些變化,教師要及時了解和發現,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尤其在教學中,教師特別要注意發現學生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要及時地強化引導,使之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產生鞏固自己成績的力量和繼續前進的愿望。
(三)學情分析的后續思考
①我的學生需要什么? ②對我的學生來說什么重要?③哪些內容能使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被調動起來?④哪些內容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⑤學生在哪些方面會有不同于自己的看法?
基于上述分析,在備課中要把學生學的過程體現出來,使平淡、難懂的教學內容有趣化,接近生活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理解。例如,可以就同一問題情境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或開放性問題,使各種基礎的學生都有思考的空間:課堂練習及課后作業的選擇與編排應突出層次性,讓學生有選擇的余地;在設計課題學習時,所選擇的課題應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在全體學生獲得必要發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學生可以獲得不同的體驗。
五、教學目標——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
思考:這一課時在模塊學程綱要/專題計劃的目標中的地位或作用怎樣?我是否清楚地表達了課程標準對學生所提的應知和/或能做的期望?
課時目標是就是課時學習的“目的地”,要描述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中可以觀察到的學生學習的表現行為或結果。課堂學習目標有四個特征:
⑴“一堂課”的目標,要從基于課程標準的課程綱要、專題計劃出發思考和定位;
⑵“學生學習”的目標,是提供給學生的而不是教師的,引導學生去達到并通過評價證明標準陳述中的知識或技能(因此行為動詞的主體是學生);
⑶“學生學習的表現行為和結果”,就是在教學結束后,學生應取得哪些進步,能夠做到哪些原來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不是描述教師打算教的內容;
⑷一定是“可觀察”、“可測量”的,即課時目標要盡可能用具體的可測性術語來陳述。
課時教學目標需要在分解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實際制定。
六、評價標準——檢測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活動方案
思考:我設計的評價方案能否最好地證明預期的學生應知和/或能做(表現行為和結果)的期望?學生是否能提供達到或超過標準的作業?
任何課堂教學的質量最終都取決于該課堂所運用的評價的質量,如果評價能夠在課堂層面得到良好的運行,那么學習將會得到極大的改善?!盀榱舜_保學生最終實現學習目標,教師在教學前就應該清楚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后的表現是怎樣的?!痹u價不僅僅是對教學、對學習的判斷,更是促進教學和學習的工具。
學習評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①一般性的了解。比如口頭提問,直接談話等等;
②日常性的考查或者考試,如隨堂小測試、課后測驗、單元測驗、期中或者期末的考試等等;
③開放性的提問,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釋一些生活現象,對一些事件進行分析和判斷等;
④實踐性作業,比如實驗、小制作、課題研究等等。
選擇什么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最基本的一條原則就是看它能否直接評價學習目標中反映的學習結果。
上述的各種評價方法,換一個角度來看,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客觀性的評價,一類是表現性的評價??陀^性的評價大家非常熟悉,不用多說。表現性的評價有四個基本的特征,分別是建構性、標準性、過程性和真實性,是對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給予的評價。[典型實例:跳水比賽。針對這樣一項運動(真實性),我們要觀賞從起跳到落水的全過程(過程性),為此要制定評價的規則(標準性),明確達到某種程度的運動員,可以得到多少分,并根據該運動員在空中重現標準動作的情況(建構性)來加以評判。]
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評價設計,應表述:
(1)評價任務,即用怎樣的途徑或證據(觀點、作業、表情、板演、演示)知道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
(2)評價標準,即(教師、學生)用以判斷任務實現程度的標準或評分規則;
(3)評價后的修正措施,即如果沒有達到該如何補充教學、補充什么等。
倘沒有基于課程標準的明確的評價方案,教師的評價將是隨意的,更不可能引導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更何況一堂課40分鐘的教學是分前后相續若干環節的。只有根據評價標準對完成的環節及時進行評價,確認這一環節的學習目標達成,才可以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只能在有了基于課程標準的評價方案后,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是“清醒”的。
七、教學活動方案
應該設計怎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去達到自己的學習結果?
從橫的方面(學-教-評),教學活動設計需要思考三個層面:
(一)學生“學”的層面——思考學生的現有知識能力水平和可能達到的知識能力水平
(1)什么樣的活動(工作/經驗/任務)能有效達到學習結果;
(2)什么樣的方法、順序能使該有效的工作最能吸引人;
(3)為了確保有效的表現,需要在環節、呈示、對話、指導上給予怎樣的預設。
(二)教師“教”的層面——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采取的一種活動方式。教學方法具有多層次、多形式。但總體上可分為單一性和綜合性兩大類。無論選擇哪種方式的“教”,其中“啟發式”永遠是核心。
⑴單一性教學方法。單一性教學方法是狹義上的教學方法,它是指教師在課堂上或用口述、或用提問、或用演示、或讓學生自學、討論、練習等單一活動的方法所進行的教學。
⑵綜合性教學方法。這是一種廣義上的教學方法,它是把教學原則、教學形式,課堂結構,教學手段,單一的教學方法等都包括在內.又能有完整地反映教學過程的教學方法。如魏書生創造的“定向→自學→時論→設疑→自測→自結”六步教學法。上海育才中學總結的“讀讀、議議、練練、講講?”教學法等都屬于綜合性教學法,
教師備方法,一方面要熟悉掌握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
⑴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
⑵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演示法、參觀法
⑶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
⑷每一節課具體教材內容不一樣,要求的教學方法也不同。
另一方面,教師在備課中應重點學習掌握教學改革中優秀教師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創造出來的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這多半是綜合性教學方法。如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法”,包全杰的“小學循序訓練作文教學法”,張思中的“外語教學十六字教學法”等。另外,還應看一看國外的一些教法研究資料。如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教學法”,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法”,布魯納的“發現法”等。
(三)課堂評價層面(見上述五、評價標準——檢測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活動方案)
從縱的方面(流程),課堂教學流程的設計:
(一)應思考關注幾點:?、俳虒W情境的創設; ②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③問題的生成;④合作學習;⑤學生的自主體驗;⑥全員參與;⑦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 課堂主要流程結構:
⑴開課(展示目標、任務)——自主學習——有效互動——魅力精講——當堂過手(記憶、練習、拓展運用)——生成創新——結課——課外作業的布置;
⑵“三三制”教學原則,即每一堂課教學時間盡可能做到三個三分之一,教師講授、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鞏固練習各占三分之一 。
(三) 課堂流程主要環節(各個環節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據實際增刪或改變):
(1)明確課題
回顧舊知,活動引入 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揭示目標 明確任務、構建思路
(2)學習新知
自學指導 內容方法、檢測方向
先學 分工合作、自主探究
(3)鞏固新知
后教 內涵揭秘、提高智能
(4)嘗試應用
當堂訓練 反饋矯正、回扣目標
(5)回顧完善,深化認識
(6)遷移拓展 提供課外深入學習的資源;可深入探討的課題;可深層運用的方法。
課堂的教學活動怎樣展開,這是課堂教學永恒的話題。應該在學習方式變革上做努力,新課程的教材都創造性地構建了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等呈現方式,我們應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設計,最大限度地組織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在動手、動口、動腦和“做中學”“用中學”的協作參與中,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相關思考:
教學活動方案,要將任務、活動、作業等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
教學活動方案,要注意中心問題的確定:
教學活動設計的一種關鍵的策略是“圍繞問題”進行的,明確的中心問題可以減少教學活動設計的隨意性,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中心問題通常與這節課的核心知識有關。由此出發可以抓住一節課的核心概念和關鍵技能,也能夠很方便地構建起教學活動的內在框架。
如何確定中心問題?有的教學內容,所涉及到的知識點在學科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它本身就是中心;有的知識雖然在學科中的位置不重要,但這一知識呈現的過程中人們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很有借鑒意義,那么其中的過程和方法就成為中心。
中心問題有兩個方面的功能:它可以成為教學活動的支撐點,引導教學活動的開展,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它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活動方案的設計中,還要注重教學藝術:
①要通過有效的預設,努力做到“教學內容再現美,主體情思表現美,優化教法傳達美,個性特色風格美”,使教學活動成為一種美的享受。
②如何發揮自身優勢,使教師個體獨具的個性魅力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張揚,努力形成較成熟、穩定的教學風格,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
一個好的教師,必須具備“三術”,就是學術(專業知識)、技術(實驗能力或使用各種教具的技能)和藝術(表達能力)。
教學活動方案的設計中,還要注重整合教學手段:
①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疊加,而是將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基本認知工具,與其它教學手段有機結合,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②明確學科教學的需求,設法找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以及傳統教學手段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力圖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后反思:
一節課上完,要及時思考,課后反思給人的進步最大。根據學情不斷調整、豐富、優化方案設計,在“反思—實踐—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
①學生是否掌握了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的理解?
②學生是否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③學習活動中學生經常做出怎樣的情緒反應?
④學生是否樂于參與思考、討論、爭辯、動手操作?
⑤是否經常積極主動地提出疑問?
⑥學生活動(或練習)的時間是否充裕得當?
⑦學生自學習慣、讀書習慣、書寫習慣、學習方法是否養成?
⑧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
綜上述,基于課程標準的備課,整個備課和反思流程如下: